余热发电在钢铁行业的应用
发布时间:2025-04-08 10:23:27 共阅读:42次
一、主要应用场景
烧结工序余热回收:钢铁烧结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余热占烧结总能耗50%,通过余热锅炉或汽轮机发电,每吨钢可发电20kWh。
炼钢炉余热利用:炼钢炉高温废气(500℃以上)通过换热筒、导热叶片等装置转化为蒸汽或电力,如湖北中钢联专利技术提升热回收效率。
转炉煤气发电:转炉煤气(温度150-200℃)采用ORC技术发电,实现低品位热能高效转化。
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:利用热泵技术将40-80℃冲渣水余热提升至70℃以上,满足厂区供暖或工艺用热需求。
二、核心技术与创新
余热发电系统:针对烧结废气开发双压热力系统,主蒸汽压力提升至2.5MPa,发电效率提高至25%以上,每吨钢综合能耗降低8kg标准煤。
热电联产(CHP):结合余热发电与蒸汽供应,实现能源梯级利用,如某钢厂余热电站年供蒸汽50万吨,替代燃煤锅炉30%产能。
中高温热泵技术:采用COP≥3.0的螺杆式压缩机,将200℃以下烟气余热转化为90℃以上工艺热水,能源成本降低40%。
ORC低温发电:对150℃以下低品位余热(如轧钢冷却水)进行发电,单套系统年发电量可达800万千瓦时。
三、节能减排与经济效益
节能指标:余热发电使钢铁企业综合能耗降低10%-15%,吨钢工序能耗减少8-12kg标准煤。
减排贡献:年产500万吨钢厂年减排CO₂约30万吨,硫氧化物、粉尘排放分别减少25%和40%。
经济性:余热发电项目投资回收期3-5年,运行成本仅为外购电价的30%,部分项目享受15%-20%政府补贴。
发展趋势与挑战
政策驱动:国家“双碳”目标推动钢铁行业余热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20%,2030年覆盖率目标达80%。
技术迭代:超临界CO₂发电、磁浮透平等创新技术进入试点,预计将余热发电效率提升至35%以上。
多能耦合:余热发电与氢能、光伏等清洁能源协同,构建零碳钢厂能源系统,如某示范项目实现厂区用电自给率60%。
烧结工序余热回收:钢铁烧结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余热占烧结总能耗50%,通过余热锅炉或汽轮机发电,每吨钢可发电20kWh。
炼钢炉余热利用:炼钢炉高温废气(500℃以上)通过换热筒、导热叶片等装置转化为蒸汽或电力,如湖北中钢联专利技术提升热回收效率。
转炉煤气发电:转炉煤气(温度150-200℃)采用ORC技术发电,实现低品位热能高效转化。
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:利用热泵技术将40-80℃冲渣水余热提升至70℃以上,满足厂区供暖或工艺用热需求。
二、核心技术与创新
余热发电系统:针对烧结废气开发双压热力系统,主蒸汽压力提升至2.5MPa,发电效率提高至25%以上,每吨钢综合能耗降低8kg标准煤。
热电联产(CHP):结合余热发电与蒸汽供应,实现能源梯级利用,如某钢厂余热电站年供蒸汽50万吨,替代燃煤锅炉30%产能。
中高温热泵技术:采用COP≥3.0的螺杆式压缩机,将200℃以下烟气余热转化为90℃以上工艺热水,能源成本降低40%。
ORC低温发电:对150℃以下低品位余热(如轧钢冷却水)进行发电,单套系统年发电量可达800万千瓦时。
三、节能减排与经济效益
节能指标:余热发电使钢铁企业综合能耗降低10%-15%,吨钢工序能耗减少8-12kg标准煤。
减排贡献:年产500万吨钢厂年减排CO₂约30万吨,硫氧化物、粉尘排放分别减少25%和40%。
经济性:余热发电项目投资回收期3-5年,运行成本仅为外购电价的30%,部分项目享受15%-20%政府补贴。
发展趋势与挑战
政策驱动:国家“双碳”目标推动钢铁行业余热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20%,2030年覆盖率目标达80%。
技术迭代:超临界CO₂发电、磁浮透平等创新技术进入试点,预计将余热发电效率提升至35%以上。
多能耦合:余热发电与氢能、光伏等清洁能源协同,构建零碳钢厂能源系统,如某示范项目实现厂区用电自给率60%。